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延安专项:(3)非物质文化遗产 |
![]() ![]() ![]() |
8月5日,WilliamHill官网“红心向党,聚火繁星——从红色延安出发,让革命基因延续”实践队开始进一步探索非遗传承的密码。 彩色剪纸 在延安市红街,延安富县彩色剪纸非遗传承人张宁老师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,刚走进张老师的工作室内,他们便被满屋颇具特色的剪纸吸引了。 “陕北彩色剪纸,是将传统剪纸与水墨画融为一体的创新形式,形成了将剪、画、染、贴四种工艺流程相结合的剪纸艺术风格,它不同于常见的红色剪纸,而是有一种渐变的墨色美。”张老师向成员们介绍说她真心热爱剪纸,已经从事剪纸工作近四十年。一张宣纸,一把剪刀,一池水墨,一幅寓意美好的剪纸作品便跃然纸上。“从最初的单色剪纸,演变到彩色拼贴,再到染色剪纸,我在学习与实践中慢慢积累,不断尝试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。”张宁老师告诉实践队成员。 “像这样的黑底烟熏画和白底剪纸画,统称为陕北彩色剪纸画,它是从陕北烟熏画艺术染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。”张宁老师介绍,彩色剪纸画是传统民间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,它将水墨与剪纸融为一体,色彩上吸收了传统绘画中的水墨气韵的意境和墨分五色的特点,技法上采用宣纸与水墨晕染相结合的方式,将染、面、剪、贴四种工艺流程相融合,形成了水墨浓淡变化的艺术效果。 店内陈列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剪纸画,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向人们展示着当地民间艺术丰富的精神风貌。在张老师的剪刀下,有传统经典剪纸熏画老样式、陕北民俗黄土风情系列、吉祥图案及生肖文化系列、传统戏曲人物系列、红色革命题材等,作品形象惟妙惟肖,人物造型生动,色彩搭配艳而不媚,同时作品还保留了陕北剪纸的粗犷浑厚,令人耳目一新。听完讲解后,队员们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图案,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剪纸的制作过程,在剪刀的一张一合之中完成作品。 02 白羊肚手巾 “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,哥哥拢头怪好看...…”影视作品里的陕北汉子形象,总是离不开一条白毛巾包头朝前扎,陕北人把它叫做“白羊肚子手巾”。扎上羊肚子手巾也象征孩子成年,步入成年人的队列,要开始肩负家庭的重任。 陕北四季分明,多风沙,早晚温差比较大。穷苦人在山野间劳动时常把白色的毛巾打结盘于头上,一来可挡风沙,二来夏天可遮暴阳擦热汗,三来冬天可保暖。日久天长,陕北人便养成了扎羊肚子手巾的习惯。羊肚子手巾表现了陕北人一种乐观豁达、善良敦厚的精神面貌,遇到困难不退缩,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。 03 陕北窑洞 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,烽火连连,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,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,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,就可安家立舍,战乱一起,弃之而去。窑洞,是陕北人民的传统民居建筑标志,更是陕北文化与精神的符号。 张老师向队员们介绍窑洞的历史渊源:“在秦汉的古籍中,就有凿壁为窑的记载,陕北的窑洞主要是以崖窑为主,它就是建造在厚厚的黄土层下,冬暖夏凉,简单易修,省材省料,所以被世人喜爱。窑洞上为拱圆,下为方形,符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错落着数不清的窑洞,与黄土沟壑混为一体,共生共存,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,这就是窑洞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,同时它也是新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。” 04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,是陕北民间艺术中最独特、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,“白羊肚手巾红腰带”是腰鼓表演者的服装特征。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,地域辽阔,沟壑纵横,在这片黄土高原上人们用腰鼓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统统释放了出来。安塞腰鼓巧妙的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,跳跃和转身时要像老虎一样猛而蛮,快起快落,既表现出人们憨厚老实、开朗乐观的性格,又表现出他们悍勇威武的气势。 “腰鼓身上缠,鼓槌手中握”,为了更好的探索陕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,队员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腰鼓体验活动。团队成员身着腰鼓,手持鼓槌,通过2个小时的学习,掌握了“大缠腰”、“凤凰三点头”和“马步横移”三个组合动作。 经过老师的介绍,成员们了解到安塞腰鼓的动作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和劳作,表达了人民对丰收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。通过亲身体验,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气势磅礴的生命力,进一步加深了对安塞腰鼓非遗文化的认识。 8月9日,实践团队结束了探索民间非遗文化的旅程,见证了黄色土地上孕育出的艺术瑰宝,感受到了陕北人民淳朴豪放的精神面貌,学到了剪纸的技巧和文化内涵,了解了当地的风土民情。成员们将继续传承发扬民族文化,树立文化自信,为进一步释放非遗民间艺术活力贡献力量。
|